光引发剂(Photoinitiator)作为光固化体系的核心组分,其成分分析需兼顾样品的用途、性能、可能成分等,用各种精密仪器测试,以得到光引发剂的配方组成成分名称和大概含量等。
一、光引发剂分类
类型 代表成分 分析难点
自由基型 二苯甲酮(BP)、1173(α-羟基酮) 光敏性强,易光解产生复杂副产物
阳离子型 碘鎓盐(如I-250)、硫鎓盐(如S-390) 热稳定性差,需低温前处理
大分子型 聚醚型硫杂蒽酮(TX-PEO) 分子量分布宽,同系物分离困难
二、核心分析技术矩阵
1. 主成分定性与定量
技术组合 解析能力 典型案例
HPLC-PDA/QDa 基于UV光谱特征识别(如ITX的λmax=385 nm) 区分184(RT 6.5 min)与907(RT 8.2 min)
GC-MS(衍生化) 检测低挥发性阳离子光引发剂 三甲基硅烷衍生化分析硫鎓盐裂解产物
MALDI-TOF MS 解析大分子光引发剂聚合度分布 测定TX-PEO的分子量(Mn=2000±200 Da)
TD-GC/MS 热脱附法检测固化膜中残留光引发剂 检测TPO残留量(检测限0.01 μg/cm2)
2. 光化学特性分析
实时红外(RT-FTIR):
监测双键转化率(如丙烯酸酯C=C峰1630 cm⁻1衰减度)
条件:UV LED光源(365 nm,50 mW/cm2)
电子顺磁共振(ESR):
捕获自由基种类(如三线态引发剂生成的苯甲酰自由基)
荧光量子产率测定:
积分球系统测量光引发剂荧光效率(参比物:奎宁)
3. 热行为与稳定性
DSC-TGA联用:
分析热分解动力学(如I-250的Td=210℃,分解活化能120 kJ/mol)
高压DSC:
模拟氧阻聚效应下引发剂效率变化(压力范围0.1-5 MPa)
三、 样品前处理
光保护萃取:
红色LED灯下进行乙腈/(1:1)超声提取(避光防降解)
凝胶渗透色谱(GPC):
纯化大分子光引发剂(MWCO 5000 Da膜过滤)
光固化模拟:
UV-LED点光源(395 nm)梯度照射,制备不同转化率样品
通过构建”组成-活性-残留-安全”四维分析体系,使用红外,核磁,能谱,气-质等,可优化光引发剂配方,同步提升固化效率与产品安全性。
咨询:13540018360.